喇叭與擴大機搭配成功與否的關(guān)鍵在哪里?關(guān)鍵當然不只一個,不過我認為其中最重要者就在于擴大機能否成功的把喇叭的低頻「適量」的推出來,讓低頻的量感不至于「太少」或「太多」,剛好產(chǎn)生豐滿的音樂平衡感。有關(guān)「太多」這個部份我們暫且不談,這次我們僅談「太少」的部份。通常,如果擴大機無法推出足夠的低頻,不管內(nèi)中詳細原因為何,我們就會一概認定搭配不當。在此,我要先為這里的「低頻」做個說明。本文中我所謂的低頻泛指從40Hz到160Hz之間的頻率,也就是包含了低頻(40Hz-80Hz)與中低頻(80Hz-160Hz)之間的頻率。所以,如果要精確的說,我應該寫「低頻與中低頻」才對?不過,就一般人的口語上,如果一套音響系統(tǒng)的低音效果不夠好,大家通常會說「低頻」不好,而很少人會精確的說「低頻」與「中低頻」不好。其實,一般人所謂的低頻不好,就是在說低頻與中低頻不好。
低頻左右音樂好聽與否
或許您會奇怪,怎么20Hz-40Hz之間的極低頻我漏掉了?其實不是我漏掉,而是這一段最低的頻率不是一般喇叭能夠發(fā)出來的,它至少也要是優(yōu)質(zhì)大型喇叭或四件式喇叭才能再生,就連一般的主動式超低音我想也不是那么容易發(fā)出來,因此不提也罷。何況,就算喇叭能夠發(fā)出來,但是空間不夠大的話,您所聽到的也會是40Hz以上的倍頻聲音,而非真正低沉的20Hz-40Hz聲音。
話說回頭,到底這40Hz-160Hz之間的頻率有什么了不起呢?竟然能夠左右聲音好聽與否。假若您有深入研究過,就會發(fā)現(xiàn)這段頻率真的影響很大,而且還非常重要。通常,一般人所認為的「低音推不出來」、「沒有低音」、「聲音硬」、「聲音沒有彈性沒有Q度」、「聲音『蹬』(閩南話發(fā)音)不出來」、「音場規(guī)模感不夠大」、「鋼琴低頻延伸不好」、「弦樂群沒有厚度」、「低頻基礎不夠雄厚」、「管弦樂氣勢不夠磅礡」、「流行音樂沖擊性不夠」、「腳踩大鼓的噗噗聲單薄」等等負面結(jié)果都是因為這段頻率的量感不夠所導致。反過來說,假若40Hz-160Hz這段頻率的量感在每個空間中都恰恰好適量的話,您所聽到的聲音就會美好舒服得讓您聽一整天音樂都不累;也不厭倦。可以這么說:一切的罪惡與美感都因為40Hz-160Hz這段頻率而生。
各類音樂對低頻的需求不同
雖然這段頻率很重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音樂型型態(tài)都能凸顯它的重要性。在眾多音樂類型中,弦樂四重奏與鋼琴三重奏之類的室內(nèi)樂對于40Hz-160Hz這段頻率的需求并不高,即使這段頻率不足,對于音樂的整體性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所以,一般小喇叭都可以把弦樂四重奏或鋼琴三重奏等室內(nèi)樂表現(xiàn)得相當好。反而,大喇叭在有嚴重中低頻駐波的空間中,會把這種輕盈見長的室內(nèi)樂丑化成臃腫不堪。
不過,鋼琴獨奏倒是很需要40Hz-160Hz這段頻率,尤其在鋼琴的低音鍵規(guī)模感、權(quán)威性以及向下延伸的自然方面更不可缺少這段頻率。假若這段頻率不足,鋼琴的規(guī)模感就變小了,琴音的豐潤感也不夠,聲音會變硬。不過,在鋼琴擔任伴奏的情況下,由于樂曲通常不會強調(diào)鋼琴的突出或特別低與強的音階,所以類似小提琴奏鳴曲或鋼琴三重奏之類的曲目對40Hz-160Hz頻率通常沒有強烈的需求。
氣勢磅礴的噗噗的鼓聲就在60Hz-120Hz之間
所有注重鼓聲節(jié)奏的流行音樂或爵士樂,對于40Hz-160Hz頻率的需求都非常強,尤其是60Hz-120Hz左右這段頻率。為什么?因為套鼓里腳踩大鼓所發(fā)出的噗噗聲就在這段頻率內(nèi)。假若60Hz-120Hz的頻率不足,流行音樂聽起來就會薄薄的、干干的、輕輕的,沒有飽滿雄厚扎實的聲音,此時更不要談什么Punch沖擊性了。此外,假若流行音樂40Hz-160Hz這段頻率不足,場面也會縮得小小的,聲音也不會豐軟,彈性與Q度當然也沒有了。此時,您會聽到硬梆梆刺耳不耐聽的聲音。
人聲呢?男聲與女聲對40Hz-160Hz這段頻率的需求也并不很強,因為人聲頻率大約都會在200Hz-1000Hz之間,這也是為什么許多小喇叭都還能夠有好聽的人聲之故。不過,也因為小喇叭就只有一個小尺寸的中低音單體,卻要負責大約3000Hz以下的超寬頻域頻率,所以要把40Hz-160Hz頻率再生得足夠也是絕無可能的。
大型管弦樂對于40Hz-160Hz頻率的需求當然非常強,假若這段頻率不足,您聽到的管弦樂一定是單薄的聲音,而且規(guī)模感很小,無法再生出氣勢磅礡的氣勢。事實上,假若一對大喇叭擺在不當空間中,或者其本身的低音很難推得出來,您聽管弦樂時根本就和小喇叭一樣,枉費大喇叭的身軀。
為什么低頻會不足
好,到此您大概已經(jīng)了解40Hz-160Hz這段頻率在各種樂曲中的重要性了。接下來,我們要研究在實際聆樂的環(huán)境以及器材搭配中,為什么這段頻率會有不足的現(xiàn)象?低頻量感不足可以分為「環(huán)境因素影響」以及「喇叭與擴大機搭配不良」二種原因所致,環(huán)境因素很容易了解,通常都是因為聆聽空間的裝潢材料或方式導致了太多的低頻被吸收,以至于雖然擴大機能夠把喇叭的低頻量推得足夠,但經(jīng)過環(huán)境的吸收之后,傳到耳朵里的低頻量感仍然不夠。
而喇叭與擴大機搭配不良不外二者聲音特質(zhì)不搭調(diào)、功率不足、容抗與感抗的相位問題、阻尼因子不高、擴大機無法應付喇叭的阻抗曲線,以及低音單體強烈反電動勢弱化擴大機推力等等。不論實際原因為何,低頻量感不足總是讓我們覺得最難以忍受者。在實際的搭配例子中,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盡管喇叭單體不小,效率很高,擴大機的功率也夠大,但是聽起來低頻量感就是不夠,這種案例更牽涉到我常說的中高頻段與低頻段量感失衡。
想以更換線材為手段,增加低頻的量感,所得到的效果相當有限,且不是根本之道。
解決低頻不足的有效之道
解決低頻量感不足的方法人人各有一套,許多人遇上這個問題,不是更換線材就是更換擴大機,甚至把喇叭換掉。依據(jù)我的經(jīng)驗,更換線材雖然可以稍微增加低頻量感,但所增加的低頻量極為有限,無法根本解決問題。而更換擴大機雖然會比換線材有效一些,但并不保證一定會成功。為什么?因為不同擴大機的高、中低頻量感分布并不會相差很大,除非該擴大機刻意要扭曲基本的技術(shù)規(guī)范與要求。擴大機之間比較大的差異是對低頻段的控制力與推力,控制力與推力強的擴大機當然能夠再生出更多更好的低頻,不過通常這需要金錢去堆砌。最慘的是盡管更換過更昂貴的擴大機,但是低頻量感依然沒有起色,這時您就必須考慮到喇叭的低頻量感是否被空間環(huán)境吸收掉了。
老實說,要讓擴大機與喇叭做最好的搭配,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采用主動式電子分音,這也是為何專業(yè)錄音室中都用電子分音的原因。如果您到倫敦Abbey Road錄音室參觀,就會發(fā)現(xiàn)里面的B&W801都是電子分音的版本。不過,電子分音成本高,而且主動式喇叭會讓擴大機沒得玩,所以在音響界一直無法流行。以前,我提倡「雙擴大機療法」,因為雙擴大機療法可以解決擴大機對低音單體推力與控制力不足的問題,事實上這也是妥協(xié)式的仿電子分音做法。不過,即使是「雙擴大機療法」可能也無法完全彌補空間吸收掉的低頻,所以前幾期我又提出了「超低音療法」。
Genesis的四件式喇叭,就像是已經(jīng)搭配好超低音的落地喇叭,用家無須花費心思如何搭配超低音,只需要動手用心調(diào)整而已。
「超低音療法」經(jīng)濟又有效
「超低音療法」是更簡單、更經(jīng)濟、更有效的方式,這話怎么說呢?因為目前主動式超低音選擇性很高,售價相對于昂貴的擴大機而言相當經(jīng)濟,而它所能提供的低頻量感最多,足以彌補空間所吸收的低頻量感。更重要的是,主動式超低音的工作頻段剛好就大約在我們認為最重要的低頻段(40Hz-160Hz)上面。因此,不論您使用的是大喇叭或小喇叭,只要您覺得聲音聽起來有我在本文開頭所說的那些缺點,都值得利用主動式超低音的低頻量感去彌補它。
對于小喇叭的低頻量感不足,許多人可以認命,而且能夠接受以主動式超低音來彌補低頻的不足。然而,對于使用大喇叭而仍然覺得低頻量感不足的人,在心理上難免就會排斥利用超低音來補足低頻量感。事實上,不管您用的是多大的喇叭,低頻不足就是不足,低頻量感不足就不會好聽。此時,縱使您的大喇叭身價一百萬,也會變得一文不值。不是嗎,它每天為您帶來的不是快樂而是痛苦,光有漂亮的外觀又有什么用?其實,您也不必無法接受大喇叭還要加超低音的事實,那些四件式大喇叭不也都如此嗎?只不過它是在原廠就幫您加好,而您則是自己動手而已。
大小喇叭都可加超低音
基本上,小喇叭與大喇叭在加主動式超低音方面并沒有什么不同,所差別的應該僅在于分頻點與量感的調(diào)整而已。到底分頻點與量感要調(diào)到什么地步才會是最適當?shù)哪兀坷蠈嵳f,這就要靠耳朵來決定了。假若您對音響調(diào)整并無深厚的功力,我建議您調(diào)到「自己聽起來舒服」的地步就對了。如果您是老資格音響迷,當然可以按照「音響二十要」的要求去做綜合判斷。總之,調(diào)整不當時您會覺得低頻量感還是不足;或者已經(jīng)太多而顯得臃腫、反應遲鈍。唯有調(diào)整得當,您才會感受到豐軟有勁、彈性夠、速度感又夠快、沖擊性夠強、音場規(guī)模感夠大的聲音表現(xiàn)。此時,「低音推不出來」、「沒有低音」、「聲音硬」、「聲音沒有彈性沒有Q度」、「聲音「蹬」(閩南話發(fā)音)不出來」、「音場規(guī)模感不夠大」、「鋼琴低頻延伸不好」、「弦樂群沒有厚度」、「低頻基礎不夠雄厚」、「管弦樂氣勢不夠磅礡」、「流行音樂沖擊性不夠」、「腳踩大鼓的噗噗聲單薄」等缺點應該都消失無蹤才對。
至此,我想許多人雖然對于40Hz-160Hz之間的重要性已經(jīng)了然于胸,但是對「超低音療法」仍然會有疑慮。的確,加了超低音之后速度反應不會有負面影響嗎?超低音放置的位置呢?超低音與原本喇叭的頻率銜接能夠天衣無縫嗎?相位不一致的問題要怎么去發(fā)現(xiàn)與解決?音色銜接方面會不會有問題?在此我可以很明確的告訴您,當您已經(jīng)有低頻量感不足的問題時,音樂絕對不會好聽,因為它早已扭曲破壞音樂原本該有的精妙平衡感,此時您等于是花了一大筆錢來讓自己陷于水深火熱中。與這種享受不到音樂之美的痛苦相比,您的那些疑慮可算是微不足道,就算每個疑慮都發(fā)生一點問題,也抵不過加了超低音之后所得到的滿足感。
加裝超低音使音域變得平衡,更能盡情地享受音樂之美。
舍本逐末應該檢討
寫到這里,心里感慨良多,浸淫音響這么多年以來,我深深覺得音響制造商與音響迷往往為了追求更高的某些極至表現(xiàn),而忽略了欣賞音樂的基本要求。例如,早期的擴大機都會加上高音與低音的調(diào)整鈕,為的就是配合喇叭與空間,讓擴大機無論如何都能夠與喇叭得到最平衡的搭配。可是,為了求得更直接、更透明的聲音,音響制造商把所有多余的附帶調(diào)整都去除了,只留下輸入切換開關(guān)與音量調(diào)整。沒錯,這樣雖然可以得到更透明、解析力更高的聲音,但是擴大機與喇叭、空間之間完全沒有搭配調(diào)整的彈性,以至于雖然聲音的解析力、透明感感來越好,但是音樂卻越來越難聽。
從1970年代到現(xiàn)在的30年間,音響界幾乎都在做這種「舍本逐末」的事,這些「舍本逐末」的追求讓音響迷所付出的金錢代價越來越高,但是所獲得的音樂享受卻只有不成比例的提升、甚至越來越糟。我想,AV多聲道中加「中聲道」與「超低音」的觀念值得我們?nèi)ド钏肌N疑踔劣X得,假若一套廉價的多聲道喇叭組合可以達到昂貴二聲道所不能達到的音樂平衡表現(xiàn),我們還要排斥說多聲道不夠Hi End嗎?難道無法表現(xiàn)音樂平衡要求的昂貴器材只因為High Price,我們就說它是Hi End嗎?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問題 。
我司的功放IC產(chǎn)品資料請查閱:http://www.wujiu5zhuce.cn/product_1001.htm
音量控制IC產(chǎn)品資料請查閱:http://www.wujiu5zhuce.cn/product_100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