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小音箱有成見,這不行那不行,總之就是不行,但我們這篇要講的就是小音箱也可以很行,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做得比大音箱還要有水準。
先簡單說說音箱體積變化與行業發展的關系。
自從電腦開始多媒體化以來,音箱行業便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前擺放在客廳龐大的系統,被濃縮為一個集成化的系統,單獨的功放變成了內置的功放,音箱也從落地擺放到擺放在電腦桌上,為了適應新的需求,音箱系統的體積大幅的縮小。
而當前,臺式機小體積化、筆記本高速普及等,對音箱設計又有了新的要求,體積還得再小,小到能和這些設備匹配。
這種需求是自然產生的,但這對音箱行業來說,這種需求卻是極端的,很多人會陷入到一種固定的思維方式——這么小的東西怎么可能有低頻,音質能好么?
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似乎低頻就是一切,這和多媒體音箱廠常年吹噓自己產品低頻多NB有關,用錯誤的衡量標準誤導了消費。
衡量音箱的優劣有很多指標,例如頻響曲線、結像力、解析力、層次感、音色等等,但在我們看來,最為重要的是結像力,結像力是指還原原始場景的能力,當然,這種還原是虛擬方式的,它將原始場景重新構筑在聽者的腦海中。如果音箱有足夠好的結像力,你可以清晰的聽到一個結像點位于兩只音箱之間的某個位置,這種感覺又叫脫箱感,如果感覺聲音還悶在音箱里,這音箱的設計就算失敗。這個結像點就如攝影時的焦點,結像點越實,結像力就越好。有了很實的焦點,就容易聽出輔助聲樂與領奏器樂、人聲之間的關系,因此結像力的好壞直接影響定位。無法完成結像或者結像力很差的音箱,聲音就偏虛,反之則實。
嚴重跑焦的攝影作品就是廢片,而結像力低下的音箱則是廢品。在結像力有保證的情況下,做足頻響、解析力等等,屬于錦上添花的事情,我們不認為頻響是音箱品質的第一檢測關口,解析力更不是。
我們再看看影響結像力的因素有哪些?
很多音箱采用兩分頻甚至多分頻設計,這樣是為了解決頻率響應的問題,因為目前來說,揚聲器所能發出的頻率大小還是和振膜尺寸有關,一個5英寸的揚聲器,是不可能發出20kHz的有效高頻來的,而1英寸的揚聲器,同樣不可能發出低頻,雖然不同的振膜材料會改變頻率響應寬度,但無法做到依賴一張振膜實現全部頻段的響應。
這種依賴高音揚聲器加低音揚聲器的設計成為音箱設計的主流,但他們卻帶來了一個結構上的技術弱點,就是高低音揚聲器分別會形成不同的聲源,兩個聲源點所擴散出去的聲音,容易產生相位差,導致聲音的不同步。
強力插入小貼士
- 相位是一個比較難以理解的概念,它與一切波形的東西有關。我們利用3D MAX來演示相位差會導致什么結果。結果就是本應該峰谷對應的地方錯位了。這種現象很普遍,比如所高音揚聲器在前,低音揚聲器靠后,就會產生相位差,本應該一致的聲音會出現相位不同步。
出現相位差之后,聲音會有什么變化呢?我們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煲箱軟件。煲箱軟件要求左右聲道的音箱面對面的擺放,用于消除煲箱時的噪聲,其奧秘就在其煲箱信號。煲箱信號一般為粉紅噪聲,但左右聲道互為反相。這個反相,指的是相位差180度,峰變成谷,谷卻成了峰,這樣兩個信號一相遇,會產生零和作用,峰谷相抵,降低了噪聲。
這是極端例子,但能說明相位差對聲音的影響。偏移幾度的相位不會讓音量有什么顯著變化,但彼此峰谷參差,調制后會惡化音質,導致聽感下降,最重要的變化就是聲音變得“虛”。
于是出現了一種新的設計,將高音揚聲器安裝到低音揚聲器防塵帽位置,這種揚聲器稱為同軸揚聲器,而高音揚聲器與低音振膜下沿基本齊平的設計,又稱為同軸共點揚聲器,所謂共點,就是高低音揚聲器共用一個聲源點。這種設計有利于降低高低音調制,降低相位差,注意,有些宣傳中說是消除相位差,這是不正確的,不同振膜的響應特性等等因素依然會產生相位差。
說白了,同軸揚聲器就是一種將高音低音揚聲器做到一起的設計。它仍舊受到另外一個重要元器件的限制——分頻器,不管是采用同軸揚聲器還是分別采用獨立高低音揚聲器,都離不開分頻元器件,高低音揚聲器要能完美協調的工作,分頻器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它如同一個團隊的領導一樣重要,下屬成員才能相互配合。但分頻器設計卻是一項非常有技術性的活兒,其難度不亞于揚聲器的開發,劣等的分頻器,會產生新的相位問題,讓音質降低。因此,同軸揚聲器并不是萬能的,只不過降低了某個環節的相位差。
還有一種稱作全頻帶揚聲器。所謂全頻帶揚聲器,即指能做出很寬的頻率響應的揚聲器,并不是說這個揚聲器能真正響應20-20kHz的頻率段,由于這個命名并不準確,因此這種揚聲器也被稱為寬頻帶揚聲器,但多寬才算寬?沒有嚴格規定。在這個定義下,同軸揚聲器也能被納入到全頻帶揚聲器或者寬頻帶揚聲器的范疇。
這是一枚單振膜的全頻帶揚聲器,它的好處是消除了不同振膜之間的差異性,而且能做到高低音完全是一張振膜發出的,因此這種單振膜的全頻帶揚聲器實現真正的共點。由于高低音并沒有分作兩個獨立的發聲單元,所以不存在分頻的問題,單振膜的全頻帶揚聲器的結構與普通低音揚聲器十分相似。采用單振膜全頻帶揚聲器的音箱不需要分頻裝置,這又一次降低了二次開發時產生的問題。
單振膜的全頻帶揚聲器在多媒體音箱中的運用并不多,因為其振膜的尺寸依然會影響其頻率響應范圍,例如5英寸的單振膜的全頻帶揚聲器就很難對高頻做出響應,而2英寸的則難以對低頻進行響應。因此在多媒體音箱當中,甚至在傳統的家用音箱當中,單振膜的全頻帶揚聲器并無太大的用武之處。
但單振膜的全頻帶揚聲器的春天來了,給它們帶來新的生存契機是微型音箱。
這種只有拳頭大小的音箱,在設計上就會有所舍棄,如果設計師還想在這種音箱上作出強悍低頻,一定是喝高了,但確保不錯的中高頻卻是可以的。有所舍棄就必有所得,利用單振膜的全頻帶揚聲器的技術性優點,M2擁有了非常出色的結像力,出色到甚至可以和一些發燒級的音箱媲美,這種結像力是結構優勢,有理論和實踐支持,并非胡言亂語。基本上,這種2.0微型音箱,只要采用單振膜全頻帶揚聲器,它的結像力就不會差哪兒去,哪怕是那種小小的塑料微型音箱(也有冒傻氣的廠商連這種結構都玩不好的,但不多)。它們的平均水平一定高于千元級的大型2.0系統。前些時候,我們在惠威H2測評中提到“H2的中頻只好不差,甚至優于部分千元級的產品”,有部分讀者表示懷疑,實踐可以驗證一切,有興趣的可以去對比,這句話同樣適用M2。
我們也看到,很多便攜式的微型音箱,也是采用了單振膜全頻帶揚聲器,音質為何又那么差呢?因為這種產品在設計時就不談音質,這種便攜產品大部分采用了一體化設計,箱體內就一個聲學腔體,左右聲道相互干擾,嚴重惡化音質,我們時常在想,這類音箱是否還有資格叫“立體聲音箱”呢?因此本篇所討論的,不包括這類產品。
話題再回到M2這類產品上來,由于M2的成功,這種分體式,采用全頻帶揚聲器的2.0微型音箱被業內編輯圈稱為“類M2”,但不得不說的是,M2和其跟風者惠威H2都不是這種結構最淋漓盡致的表現者,因為它們為“便攜”妥協太多,因此我們還在期待這種結構更優秀的微型音箱出現。在大家對這種結構的優勢有所認同時,音箱廠可能就會推出更高檔的產品,我們不妨做個預測,發燒設計,售價高于1000元的2.0國產微型音箱一定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