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宣布,22nm三柵極(Tri-Gate)的革命性3D晶體管將批量生產,還將在2011年底前批量投產研發代號為Ivy Bridge的22nm微處理器芯片,首先用于筆記本電腦、服務器和臺式機。其革命性體現在把已延續了50多年的2D平面晶體管結構突破到了3D結構且可批量生產,這堪稱一個里程碑式的標志。目前,除了英特爾之外,還沒有其他任何一家廠商可以做到這一點。
雖然英特爾沒有公布3D結構晶體管用于低功耗凌動處理器的具體時間表,但英特爾大連芯片廠總經理兼技術與制造事業部亞洲區發言人Kirby Jefferson表示:“會很快。”由此可以預期,一旦采用3D三柵極晶體管的凌動處理器進入市場,在低功耗、低成本的嵌入式領域必將掀起一場滔天巨浪。屆時,I-A(英特爾與ARM)大戰將正式進入貼身白熱化的程度,ARM將面臨來自22nm工藝3D三柵極晶體管技術的強勁挑戰。
隨著英特爾3D三柵極晶體管消息的發布,ARM股價應聲狂跌了7.3%,而英特爾股價則趁勢上漲了1.95%。不管未來I-A戰役雙方勝負結果如何,可以肯定的是,消費者將會享受到價格更低、功耗更小、性能更高的嵌入式消費電子產品帶來的愉悅體驗。
下面來看看3D三柵極晶體管的技術特性。在低電壓時,22nm工藝的3D三柵極晶體管比此前的32nm平面晶體管柵極延遲,即開關速度快了37%,功耗降低了50%。
圖1 英特爾3D三柵極晶體管結構圖
那么上述特性是如何實現的呢?傳統扁平的2D平面晶體管只在頂部有一個柵極,英特爾的研發人員將2D平面柵極“拔”高成了相當薄的、從硅基體垂直豎起的3D硅鰭狀物(見圖1)。這樣,在鰭狀物的兩側和頂部各有一個柵極,形成導電通道,增加了反型層面積,提高了次臨界斜率,降低了漏電流和臨界電壓,進而實現電流控制。使晶體管在“開”的狀態下讓盡可能多的電流通過,而在“關”的狀態下盡可能讓電流接近零,降低了功耗;同時還能在兩種狀態之間迅速切換,開關速度快就可以提高晶體管性能。這種情況下,制造成本只增加了2-3%。英特爾3D三柵極晶體管與32nm平面晶體管對比、3D三柵極晶體管與2D平面晶體管的通道電流與柵極電壓特性曲線比較分別如圖2和圖3所示。
圖2 英特爾22nm 3D三柵極晶體管與32nm平面晶體管對比
圖3 英特爾3D三柵極晶體管與傳統2D平面晶體管的通道電流與柵極電壓特性曲線比較
另外,由于Bulk 晶體管、部分耗盡型SOI(PDSOI)晶體管屬于未完全耗盡型晶體管,而全耗盡型SOI(FDSOI)需要昂貴的超薄SOI 晶圓,整體制程成本增加了大約 10%。因此,英特爾沒有采用上述技術。
3D三柵極晶體管結構還提供了一種管理晶體管密度的方式,由于這些鰭狀物本身是垂直的,晶體管也能更緊密地封裝,這是摩爾定律追求的技術和經濟效益的關鍵所在。未來,設計師還可以不斷增加鰭狀物的高度,從而獲得更高的性能和能效。
據悉,英特爾專門在全球同步的美國發布會上展示了22nm工藝的Ivy Bridge微處理器,可用于筆記本電腦、服務器和臺式機;贗vy Bridge的酷睿系列處理器將是首批采用3D三柵極晶體管進行批量生產的芯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