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集團收購展訊通信,曾被電子業內評為2013年十大并購事件之一,亦曾被視為"無厘頭"之舉,因為展訊是境內第二大IC(集成電路)設計企業,而紫光集團則是IC"門外漢"。
但紫光集團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給出了多重理由,既有必然,也有偶然。
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為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科班出身,也是同方國芯的前身同方微電子的創始人。展信通信的高管團隊亦多來自于清華,早年便在清華科技園創業。
趙偉國于2009年執掌紫光后,便一直致力于將紫光集團打造成世界級的高科技企業,做"有戰略圖謀的機會主義者"。后來在一個相對偶然的機會中,"展訊通信"進入了他的視野。隨后,趙偉國領導團隊以"不可思議的決心和同樣不可思議的速度"展開了國際并購行動,并用短短5個月時間把展訊收入囊中。
更大的理由來自于國內的"空芯"之憂。芯片目前是中國最大宗的進口商品,2013年進口額高達2300多億美元,而國產芯片產值約100多億美元,絕大部分要靠進口。紫光集團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芯片的自主可控問題,不僅對中國的產業安全有重大影響,而且對中國的國家安全有著重大影響。
與信息安全相關的芯片產業,已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2013年9月,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在調研時強調,加快推動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是中央作出的戰略決策,集成電路產業是信息技術產業的核心,當前到了集成電路發展的關鍵時期。
其后,業界流傳國家將出臺對集成電路的大規模扶持政策,總盤子或高達1200億元。據《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了解,該政策目前已上報國務院。
2013年12月,北京成立規模300億元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股權投資基金。天津、上海、深圳、武漢等地近期也出臺或制定各自的集成電路扶持政策。
然而,縱觀國內的IC設計企業不下幾百家,但規模都比較小。目前國內十大IC設計企業的總產值還不到美國高通的三分之一。
所以業內呼吁,國內芯片行業到了通過收購整合做強做大的時候了。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認為,整合的前提是要有一個行業巨無霸,但目前大家規模都差不多,誰整合誰都會不服氣。
背靠清華這棵大樹,紫光先行并購業界龍頭之一的展訊,展訊亦由此躋身"國家隊",有望享受到集成電路產業的政策利好。
拿下展訊后,紫光收購又一龍頭企業銳迪科之舉,亦為業界所看好,寄望其順勢整合。
但競爭者浦東科投董事長朱旭東對此并不服氣:"你能整合,我并購了之后就不能整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