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行業資訊 |
|
人工智能崛起,未來人才需要什么新技能 |
|
|
文章來源: 更新時間:2017/5/31 16:46:00 |
在線咨詢: |
|
未來的勞動力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總體策略是既競爭又合作:所謂合作,就是要發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的能力;所謂競爭,就是要培養人工智能不擅長的能力。這就是教育改革的大方向。
我的研究領域是空間機器人與智能控制,對人工智能帶來的社會影響曾經做過認真思考。我贊同《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革命》的分析,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帶來工作革命,比如工業革命把美國從農民為主的國家變成了工人為主的國家,信息革命又把工人變成了少數派,知識工作者成為主流。
要培養工作革命所需的新型勞動力,就要啟動教育革命,農業社會的傳統教育培養不了現代工人,工業社會的教育同樣不適合培養信息社會所需的人才——美國是典型的信息社會,我曾在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卡耐基梅隆大學求學和工作,對中美教育的不同之處有深刻體會。
我覺得王作冰在兒童教育中引入人工智能很有意義,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做中學”,培養起對人工智能的濃厚興趣,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會有較強的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的能力。王作冰把這批孩子稱為“人工智能時代原住民”,人工智能是他們血液里的東西,他們將在智能時代如魚得水。
在兒童教育中引入機器人可以培養合作力,那靠什么教育培養競爭力呢?王作冰認為大方向是開發多元智能,進行創造力教育、溝通力教育和學習力教育。
多元智能是指每個人的特長和優勢都是不一樣的,發掘學生的天賦并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精神,需要老師的引導和啟發,這和工業時代標準化的流水線教育截然不同。通過個性化教育,充分發揮出每個人的天賦優勢,才能在智能社會安身立命。
我一直堅信,教書育人不僅是一個職業,而且是要用心去做的一番事業,我相信這也是王作冰的理念。
選摘
“好工作”的興起與沒落
回顧人類歷史,每一次重大的技術變革都會帶來一輪工作革命。
在采集狩獵社會,男人的主要工作是集體捕獵野獸、捕撈魚蚌,女人的主要工作是采集植物的果實和根莖。男人打獵、女人采集的工作持續了約250萬年。
大約1萬年前,人類發展出了植物栽培技術,開始進入農業社會。農業社會的種植、冶煉等技術革命,讓采集和狩獵這樣的傳統工作基本消失了,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商業等產業興起,人們普遍從事種田、種菜、養豬、放牧牛馬羊、織布、蓋房、制陶、鑄銅、打鐵、曲藝表演等新工作,出現了教師、商人、軍人、官吏等新工種。
大約250年前,中國正處在“乾隆盛世”,美洲大陸正在被歐洲殖民者大規模開發,農業社會處于高峰期。但此時英國出現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產開始取代工場手工業,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大約150年前,德國開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和石油技術逐步擴散,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工業社會的技術革命帶來了新一輪的工作革命。以美國為例,200年前有90%的人是農民,現在只有不到2%的人是農民。
正如在農業社會的高峰期出現了工業革命,在工業社會的高峰期,信息社會開始萌芽了。信息社會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大型計算機、小型計算機、個人計算機(PC)到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目前正在快速發展的是可穿戴設備和物聯網,最終將實現“萬物互聯”,物品、人、信息都和互聯網連接起來,信息社會進入大成階段。
正如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的技術革命同樣帶來了新一輪的工作革命。硬件工程師、程序員、分析員、產品經理、網頁設計、電商、淘寶模特、網絡營銷、新媒體運營、網課培訓師、網絡女主播、互聯網金融、游戲設計、電子競技……新職業層出不窮,就業形勢看好,且平均薪酬遠超傳統行業。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