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個人觀點"——這個標題就開章明義,說清楚下面的觀點只是我的個人看法,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 所謂"個人看法",和每個人的經歷,性格,習慣等有重大關系,是屬于很難或不可能被別人說服而改變的東西. 所以大家不同意我看法的,也別吵.
對我個人而言,耳機聽音,最重要的側重點是取耳機音色比較準確,失真比較小,瞬態響應好的優點. 相比之下,低頻和動態,不是我聽耳機所著重追求的東西,甚至我同意吳剛多年前和我交流時所講的,耳機聽音太注重低頻和動態,是傷害聽力的.
大家知道,好的喇叭系統,在聲音的震撼力,感染力,音場方面,是任何耳機無法比擬的. 耳機發燒友聽好的大喇叭系統,往往覺得耳機的"聲勢"差遠了.事實也確實如此. 但耳機在音色準確性,瞬態響應方面,一般是遠遠超過價格貴數倍的喇叭. 喇叭本身的失真是所有HI-FI器材環節中最大的,是最大的1個瓶頸,加上大功率放大器所帶來的失真,結果就是,喇叭系統的失真,是要比耳機系統的失真大很多.
大家知道,耳機有兩大最嚴重的天生缺陷,一是音場,二是低頻是假的. 真正的40赫茲以下低頻,相當大部分是由人的身體感受到的,不光是耳膜感受到,而耳機的低頻只能作用于耳膜,不能絲毫作用于身體,所以盡管耳機們都標著能低到20赫茲甚至更低的低頻,但這低頻卻實在是假的,根本不能和大喇叭系統重播的真正低頻相比.
結合耳機相比喇叭所顯示出來的優點和缺點,我個人現在持這樣的觀點: 用耳機聽音,最好不要讓它勉力去發揮短處,而更應該發揮它的長處. 用耳機欣賞音樂,就是取耳機瞬態好,音色準確,失真小的長處, 而低頻和動態,本來就是耳機的致命短處,就不必執著,不必刻意去追求.
同時,在耳機上追求動態和低頻,也確實是傷害耳朵的. 我也承認用耳機聽大動態有時確實蠻過癮的,但這過癮的背后,是伴隨著的對聽力的無情傷害. 很多情況下,這種傷害如果超過一定限度,或時間過長,將是無法逆轉修補的.
小白之所以能聽耳機這么多年,而基本保持聽力不下降,很大因素上就是因為不在耳機上追求低頻效果和動態威猛. 我現在店里有暇時欣賞音樂,用的最多的,不是什么高級耳機,而是K501,因為它的聲音最輕松,耐聽。低頻少些,換來的是能長時間愉悅地聆聽音樂. 如果換成HD600那種低音密實厚重的耳機,而聽的音樂低音成分又較多,耐聽性是會差很多的,對聽力的損害也必定更大.
所以,最后我的勸告和建議是,耳機本來就是小家碧玉的HI-FI器材,不是"大江東去",勿刻意在耳機和耳機放大器上刻意追求低頻和動態. 耳機和耳機放大器應追求聲音細膩,失真小,瞬態好,對耳機來說,這些是遠遠更重要的因素. (從辨證角度說,我并未否定耳機系統低頻和動態的意義,而只是說,它并非最重要因素。最重要的是細膩,瞬態好,失真小。)
同樣,我還認為,耳機放大器的設計制作,應以低失真,聲音細膩為追求要點。動態和低頻延伸,是其次追求的東西。假如設計耳機放大器時以動態和低頻延伸為首要追求,是不對頭的。耳機放大器本身是一典型的小功率放大器件,類似前級放大器,音質比功率遠更重要!
就是用來近身使用的,不是用來沖鋒或狙擊的,物盡其用,用得其所,才是最佳的.硬要拿來當用,反而損害自身,并非明智! |